第162章:兴安三年【二合一】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纳了这些臣服的异族,允许他们将部落搬迁到河套地区,不过要求这些异族换上魏人的服饰,并学习魏国的语言与文字。
在魏国的恩威并施之下,魏国的威名逐渐传到北地,传到北方的诸羌胡耳中,使得这些长久居住在北方、几乎很少与中原联系的羌胡部落,亦能得知,在富饶的中原,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叫做「魏」,比曾经与他们打过交道的「韩」还要强大。
渐渐地,这些北方大羌胡部落,亦有商队来到朔方郡,用以香料、肉类、皮制品为主的货物,换取中原的茶叶、丝绸、食盐、稻谷等等。
虽然交易的规模并不算大,只能说是双方在尝试性接触,但前景却颇为可观。
更重要的是,魏国向这些北方、西北方的羌胡部落,表达了魏国以及中原的善意。
总的来说,魏国的西北边境还算是平静。
转眼到了三月份,韩王然再次遣使者韩晁、赵卓二人来拜访魏国,一方面是交割当初购置魏国那批淘汰下来的军备的钱款,一方面向魏国这个中原霸主表示尊敬。
当然,这所谓的尊敬,说到底也就是糊弄糊弄人而已,至少赵弘润就非常清楚,韩国目前正死死盯着他魏国的一举一动,时时刻刻都想着赶超。
这不,在韩晁、赵卓两位韩使抵达大梁之前,赵弘润还收到一份青鸦众的密信,是安插在韩国王都蓟城的青鸦众送来的。
只见那些青鸦众在这份密信中写道,自去年「大梁会盟」之后,韩国似乎就有意效仿魏国的种种改革措施。
首先是在提拔人才方面。
曾几何时,韩国跟楚国一样注重门第出身,且国家大权,始终被国内的王公贵族把持着,但是如今,韩王然效仿魏国的选荐制度,不重门第、唯才是举,既为国家招揽到无数的人才,亦笼络了平民阶层的民心。
士族,包括与公族这些旧贵族相对应的新贵族,实际上就是后来的官僚阶层,从历史发展趋势来说,这才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基石。
当时赵弘润看到这里,十分惊讶,要知道当年魏国打压公族,提高士族地位的时候,那可是经历过一番波折的,毕竟以赵氏王贵为首的、包括跟赵氏王贵联姻的贵族阶层,怎么可能放任中下级贵族以及世家来夺取他们的社会地位呢?
纵使是今时今日,在魏国国内,公族与士族依旧有不小的矛盾以及利益冲突,只不过,王族强势,因此公族与士族都不敢太过于放肆罢了。
而韩王然,居然能让韩国的公族阶层妥协,使其国内的士族有机会壮大,这让赵弘润意外之余,颇感惊讶。
事后他曾对礼部尚书杜宥说道:“似这般再过些年,纵使我国将釐侯韩武放回韩国,怕是也无法撼动韩然的地位了。”
杜宥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他也认为,韩王然不愧是能与他魏国君主赵润相提并论的韩国明君,看似不显山不露水,但实际上却颇具手段,不可小觑。
而除了提拔人才方面外,韩国亦效仿魏国、在国内展开了许多工程建设。
比如说开挖河渠用以灌溉,在国内铺设道路等等。
说起韩国铺设道路,赵润心中就感觉郁闷,原因很简单,因为「水泥」的存在泄露了。
其实这件事倒不难解释,毕竟韩人又不是傻子,以往建造一座城市需要十几年、甚至更久,而你魏国倒好,几个月就建成一座城池,这等神奇的建造速度,不引来韩国的奸细就怪了。
于是乎,纵使青鸦众对韩国的细作日夜提防,且不知捉了、杀人多少人,但还是无法阻止水泥的存在被韩国得知。
在这种根本没有什么所谓产权的年代,纵使明知韩国窃取了水泥的秘密,赵润也只能将郁闷埋在心底。
类似的,还有魏国的轨道马车,据青鸦众送来的密信,韩国的工匠们目前也在鼓捣这玩意。
鉴于这件事,魏国户部在主持将国内那批淘汰下来的军备私底下卖给韩国时,暗自提高了价格,以此报复韩国这种不要脸的行为。
而目前,韩国派遣的细作,仍有不少人在小黄县打转,显然是在打探魏国如何改善「盐碱地」的办法,尽管驻扎在小黄县的黑鸦众们反感于这帮人每日在县附近打转,偶尔闲着没事宰到几个,却还是无法阻止这些细作继续守在小黄县附近。
对此,赵润也是毫无办法,毕竟韩国目前已经对魏国俯首称臣,并且将姿态放得很低,时不时地送来各种贡品,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魏国还是赵润,都没有借口教训韩国——你不能因为几个无法证明是不是韩国奸细的奸细,就贸然攻打一个对你俯首陈臣的韩国吧?
鉴于这种情况,赵弘润只能在韩晁、赵卓二人前来拜访的时候,话中夹刺地说几句,表示一下自己的不满。
说实话,这一点屁用都没有。
『如何想办法给韩国下点绊子呢?』
鉴于韩国发展的势头,赵弘润认为有必要再给韩国制造点麻烦。
毕竟他针对韩王然而设的那一招‘妙策’,恐怕大概需要好几年才能逐渐看出成效,但在此之前呢?
并没有考虑多久,赵弘润便想到了两招计策。
第一招,就是针对韩国盲目效仿他魏国的改革策略,给予针对:正所谓因地制宜,适合魏国国情的改革策略,未必就适合韩国,他完全可以从这方面着手,再推行一条专门用来坑韩国的改革策略,故意让韩国效仿,给后者制造点麻烦。
至于第二招嘛,则是类似当年赵弘润用「重骑兵」来坑韩国,让韩国错误地将大量的财富用在歧路上。
不过,考虑到韩国已经被魏国坑了一回,这次想要韩王然上当,恐怕不是那么容易,需要从长计议。
“来人,将韩晁、赵卓两位韩使请来!”
在有了主意后,赵弘润吩咐左右道。
此人他并没有注意到,有一位旗鼓相当的劲敌,其实并非是一件坏事。
第(3/3)页
纳了这些臣服的异族,允许他们将部落搬迁到河套地区,不过要求这些异族换上魏人的服饰,并学习魏国的语言与文字。
在魏国的恩威并施之下,魏国的威名逐渐传到北地,传到北方的诸羌胡耳中,使得这些长久居住在北方、几乎很少与中原联系的羌胡部落,亦能得知,在富饶的中原,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叫做「魏」,比曾经与他们打过交道的「韩」还要强大。
渐渐地,这些北方大羌胡部落,亦有商队来到朔方郡,用以香料、肉类、皮制品为主的货物,换取中原的茶叶、丝绸、食盐、稻谷等等。
虽然交易的规模并不算大,只能说是双方在尝试性接触,但前景却颇为可观。
更重要的是,魏国向这些北方、西北方的羌胡部落,表达了魏国以及中原的善意。
总的来说,魏国的西北边境还算是平静。
转眼到了三月份,韩王然再次遣使者韩晁、赵卓二人来拜访魏国,一方面是交割当初购置魏国那批淘汰下来的军备的钱款,一方面向魏国这个中原霸主表示尊敬。
当然,这所谓的尊敬,说到底也就是糊弄糊弄人而已,至少赵弘润就非常清楚,韩国目前正死死盯着他魏国的一举一动,时时刻刻都想着赶超。
这不,在韩晁、赵卓两位韩使抵达大梁之前,赵弘润还收到一份青鸦众的密信,是安插在韩国王都蓟城的青鸦众送来的。
只见那些青鸦众在这份密信中写道,自去年「大梁会盟」之后,韩国似乎就有意效仿魏国的种种改革措施。
首先是在提拔人才方面。
曾几何时,韩国跟楚国一样注重门第出身,且国家大权,始终被国内的王公贵族把持着,但是如今,韩王然效仿魏国的选荐制度,不重门第、唯才是举,既为国家招揽到无数的人才,亦笼络了平民阶层的民心。
士族,包括与公族这些旧贵族相对应的新贵族,实际上就是后来的官僚阶层,从历史发展趋势来说,这才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基石。
当时赵弘润看到这里,十分惊讶,要知道当年魏国打压公族,提高士族地位的时候,那可是经历过一番波折的,毕竟以赵氏王贵为首的、包括跟赵氏王贵联姻的贵族阶层,怎么可能放任中下级贵族以及世家来夺取他们的社会地位呢?
纵使是今时今日,在魏国国内,公族与士族依旧有不小的矛盾以及利益冲突,只不过,王族强势,因此公族与士族都不敢太过于放肆罢了。
而韩王然,居然能让韩国的公族阶层妥协,使其国内的士族有机会壮大,这让赵弘润意外之余,颇感惊讶。
事后他曾对礼部尚书杜宥说道:“似这般再过些年,纵使我国将釐侯韩武放回韩国,怕是也无法撼动韩然的地位了。”
杜宥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他也认为,韩王然不愧是能与他魏国君主赵润相提并论的韩国明君,看似不显山不露水,但实际上却颇具手段,不可小觑。
而除了提拔人才方面外,韩国亦效仿魏国、在国内展开了许多工程建设。
比如说开挖河渠用以灌溉,在国内铺设道路等等。
说起韩国铺设道路,赵润心中就感觉郁闷,原因很简单,因为「水泥」的存在泄露了。
其实这件事倒不难解释,毕竟韩人又不是傻子,以往建造一座城市需要十几年、甚至更久,而你魏国倒好,几个月就建成一座城池,这等神奇的建造速度,不引来韩国的奸细就怪了。
于是乎,纵使青鸦众对韩国的细作日夜提防,且不知捉了、杀人多少人,但还是无法阻止水泥的存在被韩国得知。
在这种根本没有什么所谓产权的年代,纵使明知韩国窃取了水泥的秘密,赵润也只能将郁闷埋在心底。
类似的,还有魏国的轨道马车,据青鸦众送来的密信,韩国的工匠们目前也在鼓捣这玩意。
鉴于这件事,魏国户部在主持将国内那批淘汰下来的军备私底下卖给韩国时,暗自提高了价格,以此报复韩国这种不要脸的行为。
而目前,韩国派遣的细作,仍有不少人在小黄县打转,显然是在打探魏国如何改善「盐碱地」的办法,尽管驻扎在小黄县的黑鸦众们反感于这帮人每日在县附近打转,偶尔闲着没事宰到几个,却还是无法阻止这些细作继续守在小黄县附近。
对此,赵润也是毫无办法,毕竟韩国目前已经对魏国俯首称臣,并且将姿态放得很低,时不时地送来各种贡品,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魏国还是赵润,都没有借口教训韩国——你不能因为几个无法证明是不是韩国奸细的奸细,就贸然攻打一个对你俯首陈臣的韩国吧?
鉴于这种情况,赵弘润只能在韩晁、赵卓二人前来拜访的时候,话中夹刺地说几句,表示一下自己的不满。
说实话,这一点屁用都没有。
『如何想办法给韩国下点绊子呢?』
鉴于韩国发展的势头,赵弘润认为有必要再给韩国制造点麻烦。
毕竟他针对韩王然而设的那一招‘妙策’,恐怕大概需要好几年才能逐渐看出成效,但在此之前呢?
并没有考虑多久,赵弘润便想到了两招计策。
第一招,就是针对韩国盲目效仿他魏国的改革策略,给予针对:正所谓因地制宜,适合魏国国情的改革策略,未必就适合韩国,他完全可以从这方面着手,再推行一条专门用来坑韩国的改革策略,故意让韩国效仿,给后者制造点麻烦。
至于第二招嘛,则是类似当年赵弘润用「重骑兵」来坑韩国,让韩国错误地将大量的财富用在歧路上。
不过,考虑到韩国已经被魏国坑了一回,这次想要韩王然上当,恐怕不是那么容易,需要从长计议。
“来人,将韩晁、赵卓两位韩使请来!”
在有了主意后,赵弘润吩咐左右道。
此人他并没有注意到,有一位旗鼓相当的劲敌,其实并非是一件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