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风波定大唐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八章 张九龄罢相 废太子殒命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行隆重的封禅大典,他向昊天上帝祷祝大唐社稷永固,四海晏然,为苍生百姓祈祷福泰平安!

  飞来石、五大夫松、升仙坊……,杜甫沿着十八盘拾级而上,山涧中水声淙淙,山泉如泻玉般飞溅而下,山风惹起阵阵松涛,飞鸟没入山巅的云霭之中……,这十八盘极为陡峭,纵然杜甫年轻力壮,一路走走停停,抵达玉皇顶的时候也已大汗淋漓。

  在孔子登临处,他极目远眺,周围起伏的丘陵看上去都像仆伏在这位巨人脚下的谦卑的仆人,远处阡陌纵横的沃野、星罗棋布的村落和人口稠密的城郭都能尽收眼底,这才明白什么是孔老夫子所说的“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他怀着无比的赞叹写下了这样一首五言律诗,曰: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然而,就在立于泰山之巅的杜甫正在俯瞰这片大好河山的时候,他又怎能意识到在这世间还有那么一座高山要远比他脚下的险峻百倍,以至于那些妄想登上绝顶的人即便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或竭尽数代人的力量仍无法企及;而在它的脚下,则是失败者的累累白骨和数不尽的牺牲者的无名墓碑……,那座高山也有一个名字——“皇权”。

  ……

  洛阳皇宫政事堂内的空气似乎凝滞了,天子李隆基白净的方脸上隐隐罩着一层浮动的青气,首席宰相张九龄跪在地上,宛如一尊青铜大钟。

  高力士已经不知在什么时候悄悄退到了门外,将其他人都支得远远的,旬日前太子口出悖逆之言并打碎御赐之物,并经常与光、鄂二王于密室中计议,似有不臣之心……,天子得知之后异常震怒,第一次明显表现出了打算废黜太子和光、鄂二王的意思。

  张九龄大惊失色,慌忙奏道:“陛下践祚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昔晋献公听骊姬之谗杀申生,三世大乱。汉武帝信江充之诬罪戾太子,京城流血。晋惠帝用贾后之谮废愍怀太子,中原涂炭。隋文帝纳独孤后之言黜太子勇,立炀帝,遂失天下。由此观之,不可不慎。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

  “好啊!好啊!一个中书令,一个当了二十年的太子,你们君臣好情谊啊!”李隆基一阵冷笑,不无揶揄地说。

  这几句话入耳,张九龄胸中如万刃割心,眼前一黑,几乎扑倒。

  其实,他早已觉察到天子对太子李瑛的不满,但没想到这么快就起了废立之心。

  就在前几日,武惠妃还专门派一名內侍给自己带话:“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

  张九龄闻听此言勃然大怒,没等来人再多说几句,便喝令管家将他赶了出去。

  事后,他也并没有将这件事奏明天子——那会在后宫与朝堂间兴起一番新的风浪,大唐自立国以来,宫闱间已经历了太多的腥风血雨,父子相仇,兄弟相残,夫妻相杀,……种种惨剧难以尽述,他内心实在不希望自己辅佐的天子在天命之年还要经历那般痛苦。他当然也明白国家大臣在储君废立一事上的选择关乎生死,一朝不慎将万劫不复,然而要他像朝中某些人一样党附投机,却也是万万不能。

  “陛下!”跪在地上的张九龄已缓缓地将头上的进德冠取下,恭谨地放在身前,再抬起头来的时候已是老泪纵横。

  他呜咽道:“臣本一介布衣,蒙陛下恩宠擢拔,腆居高位。然臣绝无卖直取名之心,更无结党营私之意,此天地可鉴。今老臣年事已高,不能匡正人主,愿乞骸骨,归老林泉,望陛下恩准。”

  “子寿!”李隆基脸色陡然一变,但还是亲切地称呼了张九龄的表字,安慰道:“朕深知卿忠直,才将如此大事与卿商议,怎可如此意气行事?朕方才言重了,卿速平身。”

  门外檐下的高力士手揣浮尘,仰望着天边飘过的悠悠白云,轻轻吐了口气。

  他对殿内君臣的脾气都是了解的,张九龄对当今圣人,对大唐的忠诚是没得说的,但就是他那个读书人的死硬脾气也着实让人受不了,遇到什么事情都要面折廷争,经常让圣人下不来台,饶是圣人修养极高,也常对张九龄颇有微词。

  有一次,张九龄献上了他亲自编写的五卷《千秋金鉴录》,其中列举阐述了历代兴衰治乱的根源,圣人读后,在深表欣喜之余,也耐人寻味地说:“张子寿想做本朝的魏玄成啊!”——圣人把张九龄比作太宗皇帝时候的魏征,但那口吻显然略带嘲讽。

  高力士很明白,本朝天子可与太宗皇帝大有不同。

  贞观时候大业初定,内外交困,对内阁的倚重极大,故此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岑文本以及魏征等宰相班子以稳定为主,况且太宗在马上打天下,常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鉴,故此鼓励群臣批评时政,他也能够积极纳谏,不拘小节。

  而如今天下成平日久,疆域、人口、货殖、赋税、军备等都比立国之初增长了若干倍,前些年,圣人也以毫无争议的政绩举办了封禅泰山的大礼,大唐的荣光远播四海,大唐的国力早已远远超过了太宗、高宗两位皇帝在位之时。

  另一方面,当今的天子李隆基在经历了武周、中宗、睿宗时期的无数次宫廷政变的历练,深知这头“权力”的怪兽那几乎能吞噬一切的恐怖,朝堂内外各种势力盘根错节,所以即便是姚崇、宋璟这种堪称名臣的俊才,也不会在相位上驻留超过三年。

  高力士略一盘算,自圣人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勇于实干,宋璟法度森严,张嘉贞善于吏治,张说精于文治,李元绂、杜暹等崇尚节俭,每位宰相都遵照圣人对治国的纲要在特定的阶段发挥自己的特长而又不至于大权独揽。

  相比之张九龄则忠直敢谏,李林甫就要机变乖巧许多,而且特别善于体察圣意,他不仅做事细致周到,更善于平衡各方利害,且凡事都直奔结果,从不拘泥纠缠,故此堪称能臣。去秋,圣人想从东都洛阳提前返回西京长安,张九龄就以怕耽误沿途农事为由死命劝阻,还是李林甫提出为沿途州县免除租庸调,这才遂了圣人的心意。

  “怕是子寿之后,就轮到哥奴喽”高力士暗想,但心中却总是隐隐地对李林甫有些吃不准,“福兮?祸兮?……。”

  果然,李林甫当天在朝堂上虽然未发一言,退朝后却私下向天子进谏,曰:“此乃天子家事,何必与外人商议。”

  从此,在不知不觉间,天子李隆基与首席宰相张九龄的意见冲突就逐渐多了起来,而对李林甫则日益器重。

  终于,在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入阁的问题上,天子与张九龄的矛盾激化到了不可收拾。

  牛仙客统领朔方节度府多年,厉行节约,府库充盈,政绩可观。得到李林甫的举荐后,天子龙颜大悦,欲任命牛仙客为尚书,并加爵位。

  不出所料,中书令张九龄再次反对,道:“自开国以来,尚书之职只有德高望重者才可担任,牛仙客边疆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