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农场优越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叫劳改农场。
父亲有个舅舅在宋埠天宝农场,我曾经跟父亲到那里做客,在那里就见到了许多农业机械,不光有收割机、插秧机等,还见到了推土机、耕田机,还有汽车和大型拖拉机,除了大型拖拉机,其它都是第一次见到时,感到非常惊奇,在近前观看了许久,被深深吸引。
当时大队只有一辆大型拖拉机,被当成了宝贝对待,但在农场却有多台,有些车头后面拉的不是车厢,而且犁、钯等各种器械,代替了牛耕地犁田,田间地头完全看不到牛的身影。
对父亲的崇拜,在见到他开大型拖拉机时,到达了顶峰。一次这辆大型拖拉机在我家门口路上掉头,道路狭窄转不过来,司机束手无策,父亲上去几下完成。
此前从来没见他开过拖拉机,后来通过翻阅父亲留下的大学教材,和他的讲述才知道,父亲就读大学期间,学习的正是机械专业,其中就有大型拖拉机的驾驶与运用。
联想到母亲就读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或许那个时代的教育,都深深的打上了“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特征,都在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这辆大型拖拉机,是什么时候出现在记忆中的,现在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生产队的集体粮,都是这辆大型拖拉机拖运到公社粮站的,只记得农村人生急病或者有什么急事,都是这辆大型拖拉机,帮助运送的。
也因为是大队唯一的运输工具,所以驾驶这辆大型拖拉机司机,一直被大家羡慕。后来包产到户,这辆大型拖拉机就被这名司机得到,他也因此最先走上了富裕道路。
这名司机姓王,比我父亲要小上几岁,他是跟随他父母,一大家子从江苏迁来的。他父亲一直是大队的会计,戴个眼镜,斯斯文文,被尊称为文化人。
落户时间,应该与凤凰山综合队外来人员差不多,只是没有落户在凤凰山,而是落户在邻村。在当时的政策下,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几乎每个村都有。
与四伯父在浙江被称为“江西佬”一样,这些外来落户者,根据迁来之地,也被当地人称为“某某佬”,比如“浙江佬”、“上海佬”、“江苏佬”、“湖北佬”、“湖南佬”等等。
建新农场现在还在,依然属于省里直管,可见其地位超然。现在还有自己的企业和大量田地山林。不过因为都是外来人员的缘故,返回的返回,遣散的遣散,人口已经大幅度减少。
进入新时代,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现在的建新农场,与当地农村相比,已经不见特别的优势。一些人甚至主动脱离农场,融入本地经商就业,到县城居住发展。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母亲作为公社推荐的优秀农村青年,进入了冶城分校学习,据母亲和她的同学讲,他们的学生时代,大多数情况下是在劳动中度过的。
母亲和她的同学们,三年学习结束,根据“哪里来哪里去”的原则,又重新回到各自农村,有的成为工人,有的成为教师,有的的成为乡村干部,有的依然恢复农民身份。
回到村里,母亲最初担任的是一名赤脚医生,后来据说有机会成为一名工人,不知道什么原因没去成。与父亲结婚之后,彻底放弃了赤脚医生职业,专心操持家务,打理田地,又成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
第(3/3)页
,叫劳改农场。
父亲有个舅舅在宋埠天宝农场,我曾经跟父亲到那里做客,在那里就见到了许多农业机械,不光有收割机、插秧机等,还见到了推土机、耕田机,还有汽车和大型拖拉机,除了大型拖拉机,其它都是第一次见到时,感到非常惊奇,在近前观看了许久,被深深吸引。
当时大队只有一辆大型拖拉机,被当成了宝贝对待,但在农场却有多台,有些车头后面拉的不是车厢,而且犁、钯等各种器械,代替了牛耕地犁田,田间地头完全看不到牛的身影。
对父亲的崇拜,在见到他开大型拖拉机时,到达了顶峰。一次这辆大型拖拉机在我家门口路上掉头,道路狭窄转不过来,司机束手无策,父亲上去几下完成。
此前从来没见他开过拖拉机,后来通过翻阅父亲留下的大学教材,和他的讲述才知道,父亲就读大学期间,学习的正是机械专业,其中就有大型拖拉机的驾驶与运用。
联想到母亲就读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或许那个时代的教育,都深深的打上了“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特征,都在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这辆大型拖拉机,是什么时候出现在记忆中的,现在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生产队的集体粮,都是这辆大型拖拉机拖运到公社粮站的,只记得农村人生急病或者有什么急事,都是这辆大型拖拉机,帮助运送的。
也因为是大队唯一的运输工具,所以驾驶这辆大型拖拉机司机,一直被大家羡慕。后来包产到户,这辆大型拖拉机就被这名司机得到,他也因此最先走上了富裕道路。
这名司机姓王,比我父亲要小上几岁,他是跟随他父母,一大家子从江苏迁来的。他父亲一直是大队的会计,戴个眼镜,斯斯文文,被尊称为文化人。
落户时间,应该与凤凰山综合队外来人员差不多,只是没有落户在凤凰山,而是落户在邻村。在当时的政策下,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几乎每个村都有。
与四伯父在浙江被称为“江西佬”一样,这些外来落户者,根据迁来之地,也被当地人称为“某某佬”,比如“浙江佬”、“上海佬”、“江苏佬”、“湖北佬”、“湖南佬”等等。
建新农场现在还在,依然属于省里直管,可见其地位超然。现在还有自己的企业和大量田地山林。不过因为都是外来人员的缘故,返回的返回,遣散的遣散,人口已经大幅度减少。
进入新时代,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现在的建新农场,与当地农村相比,已经不见特别的优势。一些人甚至主动脱离农场,融入本地经商就业,到县城居住发展。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母亲作为公社推荐的优秀农村青年,进入了冶城分校学习,据母亲和她的同学讲,他们的学生时代,大多数情况下是在劳动中度过的。
母亲和她的同学们,三年学习结束,根据“哪里来哪里去”的原则,又重新回到各自农村,有的成为工人,有的成为教师,有的的成为乡村干部,有的依然恢复农民身份。
回到村里,母亲最初担任的是一名赤脚医生,后来据说有机会成为一名工人,不知道什么原因没去成。与父亲结婚之后,彻底放弃了赤脚医生职业,专心操持家务,打理田地,又成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