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情与质信可保兮,羌居蔽而闻章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笑道:“现在天色将晚,你就是把老朽的二牛累死,明天也到不了西安,何不明日赶早再行?”
梁文举闻言神色一惨,他又何尝不知,只是纵然希望渺茫,他也要试一试。
他迎上老者目光,眼中犹豫神色已然不见,说道:“先生有所不知,在下必须马上赶去西安,如若迟之,恐怕整个陕西都会变天。”
老者晒然一笑,嘴唇上的半白胡须一张一合道:“胡公治下,海晏河清,何来翻天之说。”
老者说罢,忽然心中一凛。
他想起自去岁开始,陕西、延绥等地大旱,田间颗粒无收,有些重灾州府哀鸿遍野,饿殍遍地,所谓兽困则噬,时有百姓或啸聚山林,或坐地为盗。
会不会是因为此事?老者想罢正色道:“你此去西安,是不是为了朝廷要动胡巡抚?”
此言一出,梁文举手里的茶碗差点失手摔落,当真惊出一身冷汗来。
他重新上下打量了老者一番,问道:“先生到底是谁?”
老者不答反问道:“你是为了保下胡廷宴?”
梁文举心里思来想去,依旧猜不透老者来路,但是直觉告诉他,老者于他,甚至于胡公,都没有恶意。
他点了点头,实话实说道:“是。”
“就凭你?”老者目光炯炯地看着他。
梁文举道:“在下人微言轻,但是倘若能将消息率先告知胡公,说不定就有机会婴城自保。”
梁文举顿了顿,直视着老者的目光,继续道:“甚至……胡公执掌陕西多年,如果能够运筹得当,一面牵制住京里来人,一面调兵遣将,火速平叛。那个时候,甚至能够扭转乾坤也不一定!”
梁文举说完,不再去看老者,揭开茶盖喝了一大口。
梁文举既然笃定老者于他,于西安那位都无敌意,那么就索性和盘托出,只留老者还在仔细回味。
老者听后,心念电转:平叛?难不成有大规模造反?如果是,那是何人造反?是百姓揭竿而起还是军士哗变?
老者心知,无论是哪种情况,胡廷宴是一定要救的。
老者想到这里,起身道:“足下请稍坐,老夫去去就来。”
梁文举起身回礼不谈。
过了约摸一盏茶的功夫,老者“噔噔噔”又上来了,手里拎着个鸟笼子,被笼布蒙着,看不清里面何物。
老者一上来,看见梁文举并不在桌前坐着,而是右手负于身后,立于画案一旁。
看到老者上来,粲然一笑:“在下之前还有诸多疑虑,现在终于恍然大悟。”
老者疑道:“足下何出此言?”
梁文举笑而不答,右手缓缓亮出一本半旧的书,书的封面上写着:答顾东桥书,五个行书小字。
“原来先生也是我王学门人。”
梁文举说完,不待老者答话,便拱手道:“家师玄扈先生。”脸上颇有自矜之色。
老者闻言“哼”一声道:“你们左派是把天下所有王学门人都纳为你们自己人了吧?”
不过老者嘴上虽这么说,心里却也知道,现在这个时期不再是逞派系之争的时候了。
当今朝堂之上王学几近绝迹,所以左派中人拼命也要保住胡廷宴,胡廷宴奉命巡抚陕西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如果他倒了,对于王学左派,甚至于已经式微的王学而言,都是沉重的打击。
老者走到梁文举近前,将鸟笼置于画案之上,道:“足下请将所知消息手书一封,我这有异鸽一对,可飞信传于巡抚衙门。”
梁文举迟疑道:“这,这可行吗?”
老者横他一眼,状似不悦道:“你也是王学承下,圣人门徒,不要如此拖泥带水。”
说罢左手敛袖,右手研起磨来。
砚是上好的洮河砚,肤理缜润,色泽雅丽。砚是好砚,字也是好字,梁文举神色凝重,似在思索,右手轻转重按,行笔不停,两行行楷跃然纸上:
绩山先生尊鉴。
晚辈自与先生邑中一别,违奉提巡,荏苒数年,别后萦思,甚以为怀。今上一函,蔚为紧迫。今年肇秋,晚辈述职于京,时值兵科都给事中周绍吉上书弹劾陕西总兵韩坤平叛兵败,圣上留中,不两日,又有陕西道巡按御史廖洪,陕西提刑佥事崔明远,吏科都给事中平国漳等十余人上书,矛头直指先生,言赈灾不利,百姓造反等二三事,晚辈惊闻朝廷已下旨,命锦衣卫召先生回京。如今急如星火,晚辈临书仓卒,不尽欲言。
然以先生之智,胜愚百倍,必能洞悉朝事,匠意于心。
天启七年玄月廿一
梁文举手书雒南
梁文举写罢,轻轻一喟,吹干了纸上墨迹,此时天色愈晚,屋内视线昏暗,便将案上的烛灯又挑亮了一些。
再回过头时,只见老者已将鸟笼上的笼布取下,里面两只苍色鸽子,都较寻常鸽子更大,羽条长,覆羽宽,其眼黄如李鸟,橙黄发红。
老者这边将书信捻成极小的一卷,然后投入一根细竹管内,小竹管绑着一根绳,绳子的另一头系在一只略小些的鸽子腿上。
老者左手托着这只鸽子,右手拿着一根茶叶状的物什喂在鸽子喙边,那只鸽子仿佛被那东西吸引着,轻轻点啄。
随后,老者手托着鸽子来至窗边,摊开手掌任它自去,鸽子扑棱着翅膀沿着老者的掌缘没有规律地跳来跳去,但始终不飞。
老者也很有耐心,就随它玩闹,终于这样过了差不多有半盏茶,那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笑道:“现在天色将晚,你就是把老朽的二牛累死,明天也到不了西安,何不明日赶早再行?”
梁文举闻言神色一惨,他又何尝不知,只是纵然希望渺茫,他也要试一试。
他迎上老者目光,眼中犹豫神色已然不见,说道:“先生有所不知,在下必须马上赶去西安,如若迟之,恐怕整个陕西都会变天。”
老者晒然一笑,嘴唇上的半白胡须一张一合道:“胡公治下,海晏河清,何来翻天之说。”
老者说罢,忽然心中一凛。
他想起自去岁开始,陕西、延绥等地大旱,田间颗粒无收,有些重灾州府哀鸿遍野,饿殍遍地,所谓兽困则噬,时有百姓或啸聚山林,或坐地为盗。
会不会是因为此事?老者想罢正色道:“你此去西安,是不是为了朝廷要动胡巡抚?”
此言一出,梁文举手里的茶碗差点失手摔落,当真惊出一身冷汗来。
他重新上下打量了老者一番,问道:“先生到底是谁?”
老者不答反问道:“你是为了保下胡廷宴?”
梁文举心里思来想去,依旧猜不透老者来路,但是直觉告诉他,老者于他,甚至于胡公,都没有恶意。
他点了点头,实话实说道:“是。”
“就凭你?”老者目光炯炯地看着他。
梁文举道:“在下人微言轻,但是倘若能将消息率先告知胡公,说不定就有机会婴城自保。”
梁文举顿了顿,直视着老者的目光,继续道:“甚至……胡公执掌陕西多年,如果能够运筹得当,一面牵制住京里来人,一面调兵遣将,火速平叛。那个时候,甚至能够扭转乾坤也不一定!”
梁文举说完,不再去看老者,揭开茶盖喝了一大口。
梁文举既然笃定老者于他,于西安那位都无敌意,那么就索性和盘托出,只留老者还在仔细回味。
老者听后,心念电转:平叛?难不成有大规模造反?如果是,那是何人造反?是百姓揭竿而起还是军士哗变?
老者心知,无论是哪种情况,胡廷宴是一定要救的。
老者想到这里,起身道:“足下请稍坐,老夫去去就来。”
梁文举起身回礼不谈。
过了约摸一盏茶的功夫,老者“噔噔噔”又上来了,手里拎着个鸟笼子,被笼布蒙着,看不清里面何物。
老者一上来,看见梁文举并不在桌前坐着,而是右手负于身后,立于画案一旁。
看到老者上来,粲然一笑:“在下之前还有诸多疑虑,现在终于恍然大悟。”
老者疑道:“足下何出此言?”
梁文举笑而不答,右手缓缓亮出一本半旧的书,书的封面上写着:答顾东桥书,五个行书小字。
“原来先生也是我王学门人。”
梁文举说完,不待老者答话,便拱手道:“家师玄扈先生。”脸上颇有自矜之色。
老者闻言“哼”一声道:“你们左派是把天下所有王学门人都纳为你们自己人了吧?”
不过老者嘴上虽这么说,心里却也知道,现在这个时期不再是逞派系之争的时候了。
当今朝堂之上王学几近绝迹,所以左派中人拼命也要保住胡廷宴,胡廷宴奉命巡抚陕西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如果他倒了,对于王学左派,甚至于已经式微的王学而言,都是沉重的打击。
老者走到梁文举近前,将鸟笼置于画案之上,道:“足下请将所知消息手书一封,我这有异鸽一对,可飞信传于巡抚衙门。”
梁文举迟疑道:“这,这可行吗?”
老者横他一眼,状似不悦道:“你也是王学承下,圣人门徒,不要如此拖泥带水。”
说罢左手敛袖,右手研起磨来。
砚是上好的洮河砚,肤理缜润,色泽雅丽。砚是好砚,字也是好字,梁文举神色凝重,似在思索,右手轻转重按,行笔不停,两行行楷跃然纸上:
绩山先生尊鉴。
晚辈自与先生邑中一别,违奉提巡,荏苒数年,别后萦思,甚以为怀。今上一函,蔚为紧迫。今年肇秋,晚辈述职于京,时值兵科都给事中周绍吉上书弹劾陕西总兵韩坤平叛兵败,圣上留中,不两日,又有陕西道巡按御史廖洪,陕西提刑佥事崔明远,吏科都给事中平国漳等十余人上书,矛头直指先生,言赈灾不利,百姓造反等二三事,晚辈惊闻朝廷已下旨,命锦衣卫召先生回京。如今急如星火,晚辈临书仓卒,不尽欲言。
然以先生之智,胜愚百倍,必能洞悉朝事,匠意于心。
天启七年玄月廿一
梁文举手书雒南
梁文举写罢,轻轻一喟,吹干了纸上墨迹,此时天色愈晚,屋内视线昏暗,便将案上的烛灯又挑亮了一些。
再回过头时,只见老者已将鸟笼上的笼布取下,里面两只苍色鸽子,都较寻常鸽子更大,羽条长,覆羽宽,其眼黄如李鸟,橙黄发红。
老者这边将书信捻成极小的一卷,然后投入一根细竹管内,小竹管绑着一根绳,绳子的另一头系在一只略小些的鸽子腿上。
老者左手托着这只鸽子,右手拿着一根茶叶状的物什喂在鸽子喙边,那只鸽子仿佛被那东西吸引着,轻轻点啄。
随后,老者手托着鸽子来至窗边,摊开手掌任它自去,鸽子扑棱着翅膀沿着老者的掌缘没有规律地跳来跳去,但始终不飞。
老者也很有耐心,就随它玩闹,终于这样过了差不多有半盏茶,那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