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红歌的力量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3章 《红星照我去战斗》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一)

1974年,电影《闪闪的红星》上映,立即在全国引起轰动,观众潮水一般拥入放映场地,一时万人空巷,其盛况丝毫不亚于今天的大片。

《闪闪的红星》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一部儿童影片,描写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少年儿童在党的培养下茁壮成长的故事。70年代初,正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受极“左”思潮的影响,除了八个样板戏,全国人民基本上看不到赏心悦目的文艺作品,文艺园地一片萧条景象。在“九-一三”事件后,冰封多年的电影事业有所解冻,一批老电影人纷纷复出,开始拍摄新故事片。电影《闪闪的红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由于影片冲破了极“左”思潮的樊篱,满足了人民寂寞的精神需求,因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少年儿童的欢迎。影片一上映,立即红遍全国,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这部影片,称之为“学习革命样板戏的成功典范”,各大电影厂也纷纷学习它的成功经验。

电影《闪闪的红星》能够取得成功,不仅在于内容和艺术上的创新,更得益于成功的电影音乐。这也是这个时期电影取得成功的共同特点。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三首插曲《红星歌》、《映山红》、《红星照我去战斗》都是非常优秀的音乐作品,其中尤以《红星照我去战斗》影响最大。

《红星照我去战斗》这首歌曲在影片中唱起时,是这样一幅景象:宋大爹乘着竹筏,送影片主角潘冬子去镇上的米店当侦察员。一路景色美不胜收。两岸青山夹着一湾绿水,小小竹排顺江而下。宋大爹撑篙,可爱的小冬子脚穿布鞋,头扎头巾,安静地坐在小包袱上。初升红日,映照江头。这时,高亢嘹亮的歌声响起,镜头不停闪现两岸翠竹的江南青山,展翅蓝天的雄鹰,持竿划排的宋大爹,一脸稚气的潘冬子,当歌声唱到“红星闪闪亮”时,画面上也相应出现了冬子头上的红星,显得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

实际上,电影最初拍摄阶段,此处是没有插曲的,分镜头剧本上只有16个字的提示:“两岸青山,一湾绿水,一叶竹排,顺流而下。”在电影的另一处,安排了一首《高山竹子青又青》的儿童歌曲。在研究剧本时,作曲家傅庚辰认为,《高山竹子青又青》这首儿歌没有分量,也没有必要,建议取消。他向导演建议,在“竹排流水”处新写一首插曲,由景及人,在诗情画意、声情并茂中充分表现潘冬子的宏伟理想和宽阔胸怀。导演觉得这样处理效果更好,就让傅庚辰在摄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