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凌细柳舒檀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一十四章 鸿门宴(四)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门前未及说明缘由,便被守门的家仆当作叫化子打了出……"

话一出口,陶氏便后悔了,连忙捂住嘴,眼睛偷偷瞟向新安公主。

果然,对方冷沉着脸,瞧着陶氏的目光森然可怖,陶氏吓得不由哆嗦着往后退了几步。

柳夫人脸色变了,冷声质问陶氏,"如此说来,你根本就没有见过细细,那么之前细细派人毒打你的说辞全都是骗人的了?"

"没有,草民怎么敢如此诋毁贵女。"她拉起衣衫,焦急地解释道:"是真的,不信您看草民身上的伤痕,便是那日草民离开侯府之后被人堵在小巷子里毒打所致。"

皇帝冷喝一声道:"够了,大庭广众之下脱衣揽袖成何体统!"

"是,草民知罪。"陶氏吓得噗通一声跪在地上,匆忙拉下衣袖遮掩了身体。

凌细柳凝视着陶氏,笑容清澈:"婶娘,不管你信不信,侄女确实未曾派人毒打过你。至于你口中所说的关于侄女身世之事,侄女相信二叔会比您更清楚。"

陶氏闻言大惊,脸色一时惨白如雪,身子颤抖个不停。

凌细柳目光平静地看了陶氏一眼,声音格外的坚定:"皇上,请您容许小女的叔叔入殿与婶娘当面对峙。"

没一会儿功夫,殿外便出现一同样衣衫质朴的中年男子,男子有些跛脚,行走十分不便,尽管引领他入内的太监迈着细碎的脚步,但是男子仍然跟不上他的步子,看得出来他的相当用心。与妇人上殿的情形截然相反,中间男子目不斜视,一路低垂着眉眼,小心谨慎地跟在后面。

见了皇上,男子依旧将头垂的低低的,垂在身侧的手指甚至紧张地不知道该往哪里放,这样的老实巴交的人一看便让人放心。

中年男子颤颤巍巍地向皇帝见了礼,却因为太过紧张,磕头时力道太过了,竟是重重地磕在了玉砖上,闷闷的沉响惊得在座贵妇小姐们身体一凛,待反应过来却都拿帕子掩了唇角,讥笑对方太过老实愚笨。

首座上的帝妃二人皆被他的行为逗笑了。尤其是谢锦月笑的满眼春色。

唯独跪在他身边的陶氏眼眸闪烁,怨怪地瞪了中年男子一眼。

"二叔,您没事儿吧?"凌细柳听到那一声闷响亦被吓了一跳,此时见陶令站起身,额上鼓着一个红色的大包,她又是好气又是好笑。

陶令满脸报赫的看着凌细柳直摇头道:"二叔没事儿,你别担心。"

凌细柳无奈地叹了口气,旋即沉吟道:"二叔你便将侄女的身世告诉大家,也免去诸位的猜忌。"

陶令仍旧不敢抬头看在座的贵人们,只低垂着头,紧巴巴地看着自己的脚尖儿,低声道:"草民的大哥一生无儿无女,太初二年匈奴犯境之时,大哥在战乱中救了一个三岁的孩子,女孩的脖子上当时挂着一个金锁片,上面刻着生辰八字,原本草民的大哥想着女童或许是哪个富人家的孩子走失了,本打算战乱平息后送孩子回家,但孩子年纪太小除了名字什么都不记得,草民的大嫂见其生的玉雪可爱便生了怜爱之心,夫妇两人收养了女童。"

新安公主闻言,张口反驳道:"满嘴胡言,你妻子陶氏分明亲眼见陶满娘出生,她又怎么可能是收养的孩子?你有何证据证明你所言是真?"

陶令迟疑地看了一眼身旁跪着的妻子,垂在身侧的手指不由抓紧了衣衫,犹豫半晌却是不肯开口说话。

新安公主顿时便乐了,眼睛里闪烁着幸灾乐祸的光,唇瓣轻轻勾起:"哼,既然没有证据便是招摇撞骗,欺君罔上。来人呀,将他给我拖出去重重地打。"

凌细柳目光一凝,"公主,皇上尚未发话,您未免言之过早了。"她回首看着陶令,神色坦然道:"二叔,无论你作何选择,细细都不会怪您,您永远是细细的二叔。"

坐在皇帝身旁的谢锦月眸光微闪,心中叹道,柳细细不愧是柳细细。轻易便能抓住对方的软肋,总能挑人内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动手。

看来,新安公主和唐翎的计策八成是要落败了。

陶令在凌细柳的话说完,眼睛里便闪烁着晶莹的泪水,他噗咚一声跪在地上,颤声道:"草民的妻子为利益所驱使,一时被猪油蒙了心,望皇上能够网开一面,饶她不死。"

陶氏直起身子,扑在陶令的身上。喊道:"死老头,你说什么?你难道要帮着外人不成……"

谢锦月紧接着冷斥道:"陶氏!这里是皇宫,不是你随便可以撒野的地方!"

"你且说来听听。"皇上并未开口说要饶过陶氏,但也未说会杀她。

陶令自然是不敢逼迫皇帝改变主意,此时听到皇帝出声询问,他哪里还敢隐瞒,咬了咬牙,沉吟道:"世上根本就没有陶满娘这个人,草民的大哥早在年轻时的一次打猎中被麋鹿踢、踢坏了命根子……他是不可能有孩子的。"

他的话说罢,宴席之上发出了一阵娇嗔羞怯的怨怪声。

"果然是乡下人,说话如此粗鄙,实在是有伤风雅。"

"谁说不是呢,怎么能当着女眷的面说这样的话……"

底下窃窃私语声一片,反倒是位于上席的贵族们静默无声,过了半晌,方才响起新安公主冷凝的声音,隐隐透着几分怒意。

"你可有证据?"

"自然是有的。大哥伤了身子便一直四处求医问药,陇西郡上许多年长的大夫都知道这件事儿,而且草民这里也有一张十七年前大夫开给大哥的方子,只要让太医瞧上一瞧。便知究竟是不是真的?"

陶令从怀中取出一个折的十分整齐的药方子,只因年代过于久远,纸张十分脆弱,陶令逃掏出来的时候动作异常地小心。

内侍接过纸张便要呈给皇帝过目,谁知皇帝摆了摆手,"给谢卿过目,他对纸张、笔墨颇有兴趣,懂的比朕多。"皇帝紧接着又道:"再去唤个太医过来。"

谢伯瑜双

(本章未完,请翻页)